台北捷運木柵線(2009年10月8日以前之名稱)為台北捷運最早通車(1996年3月28日)的捷運路線,也是台灣第一條捷運路線,屬於中運量系統。木柵線與內湖線南北連貫台北市東半部多個區域,兩線合稱文山內湖線,或依照其路線代表色而被稱呼為「台北捷運棕線」 (註一)
木柵線之各站名稱(註)
雙列捷運列車並排停靠於動物園站
不同於其他捷運線大多佈設地下路線,木柵線全線皆為高架路線,且由行車控制中心統一控制無人駕駛的4節車廂編組電聯車運行。路線北起中山國中站,沿復興北路、復興南路、和平東路、福州山隧道、辛亥路、興隆路、萬芳路、木柵、新光路,到終點動物園站。全長約10.9公裡,全程行車時間22分鐘。文山線與內湖線銜接,連結內湖與文山區的木柵,兩線經常簡稱為「文湖線」 (註一)。
單程票價表 (註一)
中山國中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20 | 南京東路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20 | 20 | 忠孝復興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20 | 20 | 20 | 大安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20 | 20 | 20 | 20 | 科技大樓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20 | 20 | 20 | 20 | 20 | 六張犁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25 | 20 | 20 | 20 | 20 | 20 | 麟光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25 | 25 | 25 | 20 | 20 | 20 | 20 | 辛亥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30 | 25 | 25 | 25 | 20 | 20 | 20 | 20 | 萬芳醫院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30 | 30 | 25 | 25 | 25 | 20 | 20 | 20 | 20 | 萬芳社區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30 | 30 | 25 | 25 | 25 | 20 | 20 | 20 | 20 | 20 | 木柵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30 | 30 | 30 | 25 | 25 | 25 | 20 | 20 | 20 | 20 | 20 | 動物園 |
藍天白雲,焚化廠彩繪煙囪,和捷運列車之合影(註二)。
捷運木柵線所使用之VAL256型電聯車,是一款直流中運量膠輪電聯車。原是由法國馬特拉所設計生產的VAL系統之衍生車種之一VAL256配備有自動列車運行裝置(ATO)並採無人駕駛方式運行,於1996年3月28日首度啟用。之後德國西門子購併了馬特拉的交通運輸部門,而轉移成為西門子旗下的產品之一 (註一)。
VAL256型電聯車採每對二節車廂的編組,每輛車廂長長13.78公尺、寬2.56公尺、高3.53公尺,每輛車每邊有2扇門。獨立式的車廂與車廂之間並無通道相連,因此轉向半徑小對於彎道多的路線具有較佳的適應能力,行駛於專為膠輪系統所設計的有導軌水泥路面上,沿線大部分都是採高架橋方式設計 (註一)。
台北捷運將VAL256型電聯車以二對(四輛)一列運行,這是該系列首次連掛運轉,也因此在測試時出現了一些非預期的狀況(例如輪胎過熱起火,並被誤會是火燒車),但在調整後大多獲得解決 (註一)。
同上,只是主角換成了捷運之彩繪列車(註二)。
同上,只是主角又換成了雙列之捷運列車(註二)。
列車正通過捷運景美溪橋,即將進入動物園站(註二)。
列車正通過萬芳社區,只可惜此情此景已被長大的樹木和新架設之電氣系統佔據了。
六張犁站是拍攝捷運列車最佳之景點,即使是消費型DC,也能將捷運列車輕易入鏡。
同上,如果能拍攝到彩繪列車,效果更是奇佳。
科技大樓站也是攝影之好景點。
列車行駛於高樓大廈之間,也算是木柵線之名景吧。
列車抵達木柵線之終點站中山站之後,繼續行駛至後方軌道。
捷運列車完成調度,即將進入中山站再次進行載客服務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再見了馬特拉系統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新的捷運列車外型其實不錯,我個人認為相當耐看。
2009年內湖線通車並開始與木柵線聯運之後,台北捷運引進101列總計202輛的加拿大龐巴迪所開發的CITYFLO650型之膠輪電聯車(主要由該集團在美國匹茲堡所擁有的生產線所製造,其中51對在唐榮車輛科技公司做最後組裝),與配套的機電、訊號系統(CITYFLO650自動列車運行裝置)。同一筆採購案中也包含了木柵線原有控制系統與車輛的改裝。而原有的VAL256則陸續進廠進行列車控制系統與編組方式的改裝,以符合新線通車後的運量需求(註一)。
新型捷運列車外加聽障奧運之彩繪,也是相當討喜,只可惜內部空間似乎可以再寬一點。
該型電聯車車廂內部實際高度只有190公分,比原有的木柵線電聯車(VAL256型)略低,而無論是車身寬度或內部寬度皆比木柵線電聯車窄 (註一)。
捷運列車正要離開萬芳社區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努力接受龐巴迪系統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搭乘馬特拉系統之列車或許是太習慣了,因此第一次搭乘龐巴迪系統之列車時,我個人其實有點不太適應。因為新型列車之空間真的比較狹小,而且又是採用橫排座椅,必須與對面眾多乘客大眼瞪小眼。外加上有一次在傾盆大雨時,剛好遇到全線停駛而無法搭乘時,自己只能撐傘在捷運站外跳腳之慘痛經驗,因此對於龐巴迪系統之列車有一些不好之印象。如同木柵線剛開通時,由於土木工程品質不良,搭乘馬特拉系統之列車時感覺天搖地動,和搭乘國外捷運之平穩舒適印象有一段不小之差距(紐約地鐵除外,感覺好像搭乘雲霄飛車,列車似乎隨時會解體)。但是不論如何,我個人總是希望龐巴迪系統能越來越穩定,讓大家能有好的交通工具可以選擇。
有人說鐵道之大環境變化太快,其實捷運又何嘗不是,不過十來年馬特拉系統就退出台北捷運之列。惟一能做的,就是儘可能將其記錄下來。或許是許多"鐵道大師"不在意捷運列車,也因此給了我一個較不被打擾之空間,能有機會得到些許鏡頭。外加上內湖線後半段(內湖區)我個人其實相當陌生,也讓我得以規劃下一個行程。
註
一: 引用自維基百科
二: 動物園站目前因保全工作較為完善,取景時需注意相關規定和個人禮貌(安全)。